, ,

無論如何總得找條活路才行的:臺灣人權暗黑旅行誌

NT$350

庫存量: 2 件庫存

序言/導讀

《無論如何總得找條活路才行的:臺灣人權暗黑旅誌》是國家人權博物館在書籍出版上的新嘗試。我們希望人權議題不只是學術研究與歷史資料的整理,它更可以融入一般人的生活當中。在這本書裡,我們嘗試尋找的是現代人一般會有的生活經驗,而人權議題、人權景點與一般人生活的結合點,就是旅行。 現代人可能已經非常熟悉旅行這種行動方式,但如果我們從歷史中回顧,我們會發現十七、十八世紀開始在歐洲所提倡的旅行概念,其實一直都跟壯遊(Grand tour)的概念結合在一起。壯遊強調的不只是要去沒人去過的地方、挑戰艱難的路線,像是高山、大河、森林等人煙罕至的地方,壯遊更強調的,是在旅行過程中自我所發生的改變。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看重在旅行中,自我所發生的改變?為什麼在現代人的許多經驗中,我們會給予旅行很高的評價?或許是因為,旅行能夠讓我們有不一樣的可能,能夠暫時離開自己的社會身分,以旅行者的眼光去看世界。每種社會身分(階級、性別、族群等)都可能帶有特定的看待世界的方式,這個「社會濾鏡」會幫世界萬物貼標籤,即使這個標籤與現實並不吻合。歐洲人在十八世紀想使用壯遊的體驗來挑戰個人隨著社會環境、成長背景、家庭教育所形成的各種慣習(habitus)。在壯遊裡面,個體希望達到的是敞開自己;隨著不一樣的異文化環境與日常少見的自然體驗,對個體心靈產生衝擊。這個衝擊帶給我們的感受是:原來人類世界還存在這樣的地方,我在裡面可以再多思考一些東西。 台灣曾經是個從有形無形意義上來說的監獄島,在島嶼的每個角落,都有著不同世代的人們與威權體制相遇時留下的痕跡,有人服從、有人恐懼、有人冷漠、有人反抗,我們期待這些場域可以成為我們的記憶地標,讓一代又一代的台灣人可以持續追問、辯論與創造,去思考自己想打造什麼樣的社會、想成為什麼樣的公民。因此,當我們思考臺灣人權暗黑旅誌能夠帶來什麼時,我們希望透過旅行讓人們有機會暫時拋下許多事情的既定印象,打開自己,重新讓這些與人權景點有關的空間,可以直接跟你對話。 出發前我們要做一些準備,因此我們希望能夠有一些入門的、普及性的知識,讓各位旅行者們在旅行之前,能夠對即將前往的地方先有一些基礎的了解。 我們邀請了幾位同時也是旅行者的寫作者,用自己的身心體驗描述他們來到這些歷史空間、人權地景的時候所產生的感受。這些地景不是懸浮在社會之外的,它們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有很多不一樣的面貌。這些我們可能不清楚或只知其名的人權景點,有些在今天保存良好,有些則可能已經消失於城市社會的變遷洪流之中。如果我們期望的是讓白色恐怖與人權景點有機會成為當代臺灣社會的集體記憶,就要把這個記憶的可能性打開,記得這些地方過去發生的事情,記得它們在社會變遷中的命運,也記得它們在現代社會的真實面貌。 所以,我們邀請的旅行者們不只描寫這個孤立的地景,也描寫周遭的環境。從這樣的構想出發,我們規劃了包含過去與現在的人權旅行路線。 「無論如何總是得找條活路才行的。」這不只是作為白色恐怖受難者之一的臺灣著名文學家呂赫若作品中出現的句子,也可以是旅行者在旅行過程中的自我辯證體驗。所有的旅行體驗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可能就是「找路」。當我們回看自身時,找路不只是在旅行過程中尋找物裡意義上的路,也是在找我們自己內在的路:我為什麼在這邊?我是誰?我為什麼要來?旅行者通過旅行體驗,反覆叩問自身。它也是我們在人權教育裡,討論如何讓白色恐怖的相關記憶被社會重視的嘗試。 從入門、景點,到旅行路線,這樣的設計其實是希望這些人權景點有機會重新進入現代人的生活中。「不要忘記過去這些侵害人權的事蹟」不只是一個道德要求,我們更希望它能成為真實的體驗。 我們可以用不一樣的方式讓「人權之路」再予以深化,歡迎你加入我們,一起去旅行。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只有註冊並且購買過商品的顧客才能撰寫評價。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