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黑甲山,烏魯木齊又一處因「貧窮」與「落後」被剷平的穆斯林社區
曾經唯有在這裡,他們才是自由的 《新疆再教育營》作者、人類學家戴倫‧拜勒歷時8年以上
記錄21世紀中國恐怖統治下的維吾爾族男性 在一座城市裡的流亡、夢想及抵抗 國際讚譽── 對於維吾爾族遭受剝奪一個全面性的解讀。在滿是暴力與恐怖的人類學脈絡之下,取得了在政治熱情與學者研究之間的平衡,同時也具備重要的反身性。目前維吾爾族經歷了如此之多,但我們卻了解極少。本書是少數能夠對於新疆局勢帶來這樣複雜理解之作。 戴倫.拜勒的民族誌研究是一個寶貴的貢獻。他提供了過去十年一個針對維吾爾生活,稀有、微觀且基層的視角。他的故事寫作巧妙地讓讀者深入了解人物內在生活,並提供了對維吾爾體驗的非凡洞見。──方文莎(Vanessa Frangville),《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 如果殖民主義的特徵是被剝奪土地/財產的原住民他者,將其身體移除和置換為新的殖民社會,那麼當代的新疆或許是二十一世紀殖民主義的前端,令人不安。 雖然許多關於「維吾爾族被剝奪」的學術討論通常圍繞其系統性的元素展開,但拜勒呼籲我們從微觀、個人層面來檢視其毀滅性的影響。因此,其理論和方法框架的強度是清晰明確的:他透過詳細的民族誌研究對恐怖資本主義所造成的去人性化進行了剖析,敦促讀者記住,抵抗始於重新肯定受壓迫者的人性。 《洛杉磯書評》、《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加拿大文學評論》
《環球郵報》、《歐亞地理與經濟學》短評 「訴說他們的故事,讓人知道他們是如何自知會被捕、被『消失』, 新疆區域研究、科技監控的知名學者戴倫.拜勒,在這本既宏觀又兼具個人感性的民族誌中,一方面透過全球資本主義與殖民主義研究視野,探究新疆地區的極權治理與大規模監控體系,如何借鏡於美國科技產業的發展,並挪用全球反恐主義論述,以合理化對穆斯林族群在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的剝奪。一方面則細緻描述了在恐怖統治之下,逃離鄉間科技監控與再教育營的年輕維吾爾族男性,流離於烏魯木齊這座城市短暫的自由、友誼及夢想。 2010年以來,除卻大規模發展的科技監控與數位圍場,受國家政策所鼓勵「西進」的漢族移民,在政策的保障下,逐步過上有車、有房、有孩子的「美好生活」。在這十幾年間,北京政府也透過漢族移民體現殖民體系的微型政治,用以展現好的「素質」,對比「不夠中國」與「現代化」的穆斯林傳統文化與生活。以反恐戰爭為名,年輕的維吾爾女性與男性更被迫要做出一個二擇一的決斷:他們要麼效力於國家當局,在國家警察的嚴密督導下擔任協警、再教育營講師、情資工作者,要麼就得被送進營區或工廠體系,成為監控體系的一員。 然而,在如此天羅地網的監控與剝奪之中,亦有少數人試圖活出「中國夢」之外的生命樣態。他們是刮去鬍子、身穿符合都會風衣著,試圖在都會安身立命的學徒、業務、廣告從業人員,在以漢族為中心發展的經濟政策中載浮載沉,相濡以沫;是花數十年記錄郊山穆斯林社群的漢族攝影師、在都會郊區的黑甲山社區最後一個牧羊人;是努力以友誼及網路社群延續穆斯林宗教、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年輕穆斯林男性。 在土耳其茶館、以清真寺為中心發展的街區、這些維吾爾朋友的自家住宅中,作者與他們交談、閱讀,跟著他們一同面臨被拘捕的壓力,試圖在壓迫之外,透過書寫他們的困頓、掙扎與慾望,展開「生命不至無足輕重」的敘事工作,留下他們被消失前,追求有限的自治及自由的最後一抹身影。 |
|
作者簡介戴倫.拜勒Darren Byler |
|
目錄目錄關於語言的一點說明Note on Language
關於假名的一點說明Note on Pseudonyms 序文Preface 致謝Acknowledgments 引言Introduction. What Is Terror Capitalism? 1 第一章:圈禁(阿林姆)Enclosure 31 結論Conclusion 221 |
只有註冊並且購買過商品的顧客才能撰寫評價。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