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2017年重新出版
瞭解原住民社會的必讀入門書 原運領袖們說: 一九八七年,《認同的污名》一書出版,首開以族群、族群意識、族群變遷作為原住民研究課題的先例,探討: 在臺灣原住民族群意識的範疇內,已經存在著有些地區或國家內已作用很久了的「污名化的認同」(stigmatized identity)和「族群運動」(ethnic movement)的交錯網絡。這兩個存在現象,不僅就是一族群變遷的事實,同時,也是導引變遷的兩個對立動力。 本書討論它們的作用因果,從而瞭解到現今臺灣原住民族群意識變遷的過程。 本書分為五大架構—— 1.介紹臺灣的族群結構,從而認識一些基本的族群關係模式。 |
|
作者簡介作者介紹作者簡介 謝世忠 臺北市人 學歷 現職 經歷 著有 喜愛 慢跑 釣魚 寫作 詼諧 呆滯 鋼筆 螢光閃眼綠色 薩克斯風 Blackjack |
|
目錄目錄重新出版序
序一、前言 二、研究架構與方法 三、臺灣的族群結構 四、族群接觸與族群地位變遷 (一)第一階段:原住民——唯一主人 (二)第二階段:原住民——主人之一 (三)第三階段:原住民——被統治者 (四)第四階段:原住民——即將消失? 五、族群認同的污名 (一)概念與定義 (二)污名之認同的現象與分析 (三)形成的因素 六、泛臺灣原住民運動 (一)概念與定義 (二)運動源起 (三)形成的因素 (四)運動的領導組織——臺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 (五)族稱理念與會名指涉——「高山族」對「原住民」及「會社」對「聯盟」 (六)基督宗教團體、原權會、與泛臺灣原住民運動 (七)黨外運動、原權會、與泛臺灣原住民運動 (八)原住民、原權會、與泛臺灣原住民運動 (九)漢人與泛臺灣原住民運動 (十)緊張關係——原權會、泛臺灣原住民運動、與國民黨政治理念 七、結論 矛盾與困境:「族群認同的污名」對「泛臺灣原住民運動」 附註 |
只有註冊並且購買過商品的顧客才能撰寫評價。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