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從臺灣近代糖業史,看資本主義脈絡下的兩面刃
砂糖自15世紀以降的「地理大發現」時代起,即成為世界商品,深刻地影響世界各地近現代史的形成並塑造成今日世界的樣貌。臺灣也因為砂糖而初登世界史的舞台,其重要性直至1960年代歷久不衰。二戰結束前日本的近代製糖業以臺灣為生產基地,亦不脫此歷史脈絡。 本書就日治初期臺灣近代製糖業成立過程,以「充分條件」論述自荷蘭東印度公司時期起臺灣製糖業的發軔,至1860年代臺灣開港所出現的發展,再以「必要條件」說明日本幕末開港所引致的砂糖進口貿易赤字,在如何的歷史情境下,轉變成促成甲午戰後臺灣近代製糖業的發展。 日治初期在臺灣所成立的機械製糖業,雖然擁有相應的資本及生產技術,但在原料方面,卻難以駕馭二百餘年來在臺灣落地生根並成長的小農經濟。製糖會社雖依存於臺灣總督府糖業政策,而在原料的取得上獲得相當程度的成功,但這些政策也成為製糖會社的發展瓶頸,使日治時期的臺灣製糖業始終無法獨立於國家權力運作之外…… |
|
作者簡介作者介紹作者簡介 黃紹恆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人文社會學系教授。新竹縣人,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畢業,東京大學經濟學碩士、博士。曾任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及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客座教授。著有《臺灣經濟史中的臺灣總督府:施政權限、經濟學與史料》(遠流,2010),《臺灣社會經濟史》(與陳鴻圖、林蘭芳合著,國立空中大學,2012);〈日治初期三井物產在臺商業買賣之展開〉(許雪姬主編,《臺灣歷史的多元傳承與鑲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4),譯有石井寬治《日本經濟史[第2版]》(五南,2009)等書。 |
|
目錄目錄緒論 第一部 臺灣近代製糖業成立的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 第二部 臺灣近代製糖業成立的過程 第三部 臺灣近代製糖業成立的資本來源 第四部 臺灣近代製糖業的成立及問題點 結論 |
只有註冊並且購買過商品的顧客才能撰寫評價。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