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世界六百年:15至21世紀的全球史與環境史新敘事

NT$550

庫存量: 2 件庫存

內容簡介


◆最受好評的全球史通史◆
請先看一眼本書封面的那張世界地圖。繪製者是十六世紀歐洲地理學家麥卡托(Gerardus Mercator),但位於地圖中央位置的不是歐洲,而是印度洋。也就是說,在當時人心中,世界的中心是亞洲。
在我們習以為常的認識裡,現代世界的起源,或者說全球化的起源,始於十五、十六世紀歐洲各國向外探險而開啟的大航海時代,西方從此走上崛起之路,成為推動及形塑現代世界的核心且唯一力量。於是相關歷史著作幾乎都聚焦於歐洲,此即「歐洲中心論」。
本書作者馬立博(Robert B. Marks)的目標,就是要帶領讀者跳脫歐洲中心視角,改從更為寬廣、平等的全球視野,重新理解我們現今的世界是如何形成。書中有兩條別出心裁的敘事線,貫穿它所要說的從十五到二十一世紀現代世界史故事:一是突出亞洲(以中國和印度為主)的地位,二是強調環境的影響。
首先,在近代早期的大部分時間裡,全球經濟的主角其實是中國和印度,歐洲為邊緣配角,因此作者在描繪這段歷史時,是環繞著亞洲展開,給予它應得的重視。其次,工業革命的劃時代意義我們都耳熟能詳,但到底為何數千年來以農業經濟為主的世界,要突然跨越到以化石燃料工業經濟為主?針對這個關鍵問題,作者認為必須另闢蹊徑從全球面臨的環境限制這一脈絡來分析,才能釐清箇中原委。
《現代世界六百年》為全球史通史名著。自二○○二年出版以來,因為內容扼要精實,敘事流暢易讀,廣受美國各大學世界史課程採用。為與時俱進,回應當代社會關心議題(特別是各種全球性危機),也數次改版更新,本書為最新的第四版。
近年來,「全球史」一詞在臺灣書市上頗為熱門,已引進不少以全球史視角為研究取徑的翻譯書,但尚無一本全球史長時段通史,《現代世界六百年》將補上這個空缺。

作者簡介


馬立博(Robert B. Marks)
美國南加利福尼亞惠蒂爾學院(Whittier College)歷史學和環境史教授,2000年曾獲該校傑出教學獎。馬立博是一位橫跨中國史和世界史、並在兩個領域都卓有成就的歷史學家。他常年開設中國史、東亞史、環境史和現代世界起源等課程,主要關注人與環境在歷史上的關系。代表作有《虎、米、絲、泥:帝制晚期華南的環境與經濟》(1998)、《中國環境史:從史前到現代》(2013)等。

向淑容
曾經是編輯,現為自由譯者,專事書籍與影視字幕翻譯。譯作包括《隨機試驗:改變世界的大膽研究》、《天皇蒙塵》、《練習8分鐘就靜心》、《文化大革命》、《憂鬱的演化》等。

目錄


【導讀】戴麗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導讀】劉慧(東華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前言與謝誌
為何推出第四版?
【緒論】西方崛起?
西方崛起
「差距」及其成因
歐洲中心主義
故事與歷史敘事
以環境為基礎的非歐洲中心敘事所具有的要素
【第一章】物質世界與貿易世界,約一四○○年
舊生態體系
一四○○年左右的世界與其貿易體系
黑死病:十四世紀中期的時勢
結論:舊生態體系
【第二章】從中國談起
中國
印度與印度洋
Dar al-Islam,「伊斯蘭世界」
非洲
歐洲與久遠的火藥史
結論
【第三章】帝國、國家,以及新大陸,一五○○至一七七五年
帝國締造者與征服者
美洲遭征服與西班牙帝國
新大陸經濟
糖、奴隸,以及生態
人類遷徙與早期現代世界
十七世紀全球危機與歐洲國家體系
【第四章】工業革命及其後果,一七五○至一八五○年
棉織品
新的能量及動力來源
煤、鐵與蒸汽
茶、白銀、鴉片、鐵與蒸汽
結論:進入人類世
【第五章】差距
鴉片與全球資本主義
其他地方的工業化
工業世界中的新動態
民族與民族主義
非洲與中國的爭奪戰
聖嬰饑荒與第三世界的形成
社會達爾文主義與自鳴得意的歐洲中心主義
結論
【第六章】大脫鉤
二十世紀以後之概述
第一部分:氮、戰爭與第一次去全球化,一九○○至一九四五年
第二部分:二戰後與冷戰的世界,一九四五至一九九一年
第三部分:全球化及其反對者,一九九一年至今
第四部分:大脫鉤──進入人類世
結論
【結語】改變、連貫性,以及未來的樣貌
故事總結
全球化
進入未來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只有註冊並且購買過商品的顧客才能撰寫評價。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