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沒人想孤獨死,但極少人能決定生命落幕的方式,
唯一確定的是,每個人終將面對死亡。 在那之前,請不要逃避,學習與死亡共處吧。
如果本書使你感到震驚、不忍直視,甚至噁心,
那是因為作者揭露了生命的本質中,最痛苦的一面。 這麼做,為的是提醒世人:有生之年,請好好學習面對死亡。 ▍各界推薦 ▍ 大師兄(《你好,我是接體員》作者)、金浩鑫(「社團法人中華長照協會」理事長)、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許皓宜(心理作家、諮商心理博士)、廖心筠(收納教主)、鄭鴻展(微縮藝術家)、盧拉拉(《命案現場清潔師》作者)、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齊聲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本書特色 ▍ ‧ 在步向超高齡化社會、擁抱獨居、人際關係愈漸疏離,甚至因全球疫情不得不在家隔離的時代,一本貼近社會脈動的必讀之書。 ▍內容簡介 ▍ ◆一個努力成為「遺物整理師」的年輕女子 × 八座重現數百件死亡現場的「孤獨死模型屋」◆
她把令人不忍卒睹的孤獨死,化為精巧逼真的微縮模型屋 ◇────────◇ 無業、家庭關係疏離、獨居於老家的中老年男子; 令人訝異的是,許多家屬事後都說:「從沒想過,親人會以這種方式死去。」 孤獨死,又稱「獨居死」,或「無緣死」。意味在無人看顧的狀態下死於自宅,並因鮮少與外界互動,導致死後經過了一段時間才被發現。以作者小島美羽處理過的個案為例,最長的時間是兩年。 在日本,每年約有三萬人孤獨死。十年以來,孤獨死成為電視雜誌經常取材報導的社會問題,如今,也是台灣人耳熟能詳的詞彙。然而,對於孤獨死的真實樣貌,大眾的理解仍相當薄弱,或是把它視為在社會陰暗角落才會發生之事,或是把孤獨死的死者視為可悲可憐之人,很少有人真切意識到,死亡往往猝不及防,其實每個人都可能孤獨死去。 在作者經手的案例裡,便有二十幾歲、正要展開大好人生的青年。 孤獨死本身並無好壞,亦不能定義一個人的存在。 小島美羽是專業的遺物整理師,由於其生父也與孤獨死擦身而過,眼看父親臨走之前幾無意識,卻在家人聲聲呼喚時流下一滴淚水,這使她重新思索了自己與父親的關係。懷著對亡父的遺憾,小島走入了特殊清掃兼遺物整理這個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行業,在高達百分之九十九的離職率下,一做就是五年;而她一年要處理三百七十件以上的案子,其中孤獨死就占了將近四成。 |
|
作者簡介小島美羽 譯者簡介 陳柏瑤 攝影者簡介 加藤甫 |
|
目錄目次 前 言 日本的孤獨死/我製作模型屋的理由 |
小島羽美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