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所欲-蘇曼殊詩畫論稿

NT$270

庫存量: 1 件庫存

分類: 標籤: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要全面準確的評價民初文藝奇才蘇曼殊的文學成就,須發掘、整理和探討其繪畫。
*蘇曼殊的繪畫至今尚未被有系統的加以發掘整理和探討,本書為首創。序
【序「秀威文哲叢書」】

自秦漢以來,與世界接觸最緊密、聯繫最頻繁的中國學術非當下莫屬,這是全球化與現代性語境下的必然選擇,也是學術史界的共識。一批優秀的中國學人不斷在世界學界發出自己的聲音,促進了世界學術的發展與變革。就這些從理論話語、實證研究與歷史典籍出發的學術成果而言,一方面反映了當代中國學人對於先前中國學術思想與方法的繼承與發展,既是對「五四」以來學術傳統的精神賡續,也是對傳統中國學術的批判吸收;另一方面則反映了當代中國學人借鑒、參與世界學術建設的努力。因此,我們既要正視海外學術給當代中國學界的壓力,也必須認可其為當代中國學人所賦予的靈感。

這裡所說的「當代中國學人」,既包括居住於中國大陸的學者,也包括台灣、香港的學人,更包括客居海外的華裔學者。他們的共同性在於:從未放棄對中國問題的關注,並致力於提升華人(或漢語)學術研究的層次。他們既有開闊的西學視野,亦有紮實的國學基礎。這種承前啟後的時代共性,為當代中國學術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動力。

「秀威文哲叢書」反映了一批最優秀的當代中國學人在文化、哲學層面的重要思考與艱辛探索,反映了大變革時期當代中國學人的歷史責任感與文化選擇。其中既有前輩學者的皓首之作,也有學界新人的新銳之筆。作為主編,我熱情地向世界各地關心中國學術尤其是中國人文與社會科學發展的人士推薦這些著述。儘管這套書的出版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但我相信,它必然會成為展示當代中國學術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視窗。

韓晗

2013年秋於中國科學院書籍簡介
本書從一代詩僧蘇曼殊的生平時代及其禪學思想出發,以他的繪畫作為研究標的,對他的思想、繪畫、繪畫觀念以及藝術成就進行較為全面的梳理;通過深入分析和適當概述,對蘇曼殊的身分定位、繪畫風格及文化價值取向,進行學理性界說。構築蘇曼殊作為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一個獨具個性的畫家全貌。

作者簡介


黃永健,深圳大學教授,藝術學博士,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理事,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聯盟副主席,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藝術在中華文化復興中的建構作用研究」課題組負責人。長期從事藝術學理論、詩學理論、文化創意產業及美學理論研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在《文藝研究》、《藝術百家》、《文化藝術研究》、《民族藝術研究》、《詩探索》、《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六十多篇。專著《藝術文化學》入選「藝術學教育叢書」、《藝術文化學導論》入選十二五藝術設計類國家規劃教材,《藝術在中華文化復興中的建構作用》入選「深圳學派建設叢書(第六輯)」,為當代松竹體十三行漢詩創始人。

目錄


序「秀威文哲叢書」/韓晗
序論

第一章 蘇曼殊的生平及其思想 
一、蘇曼殊的生平
(一)童年及求學時代(1884-1903)
(二)在入世和出世之間(1903.4-1912.4)
(三)走向消沉
二、蘇曼殊的思想
(一)教育背景和生活方式
(二)大乘禪學的外來觀照

第二章 曼殊的繪畫及其身分 
一、蘇曼殊繪畫的自敘性
二、蘇曼殊繪畫中的僧人形象及寺院佛塔
三、繪畫中的地點與身分認同
(一)直接以古寺名剎作為表現主題
(二)以與自己學佛參禪有關係的地點作繪畫主題
(三)以與禪宗有關涉的具體地點作繪畫主題
(四)畫跋提及掛單參禪的寺廟禪院或與自己披剃出家有關的地點
四、印章及跋語上出現的禪佛名相

第三章 畫禪與禪畫—蘇曼殊繪畫的風格分析 
一、畫禪與禪畫:有關的幾個概念
二、畫裡有禪,亦能通禪—蘇曼殊繪畫風格之一
三、畫裡無禪,惟畫通禪—蘇曼殊繪畫風格之二

第四章 詩禪與畫禪—曼殊詩與畫的融通 
一、詩僧、畫禪(僧)、詩畫僧
二、蘇曼殊詩與畫的禪佛色彩
三、蘇曼殊詩與畫禪境的互通
(一)早期詩歌的禪境與早期「雄渾而高逸」的繪畫
(二)枯木寒山滿故城—蘇曼殊山水詩與山水景物畫蕭寥荒塞之境
(三)是空是色本無殊—蘇曼殊詩與畫空諸色相的禪境
(四) 一自美人和淚去,河山終古是天涯—蘇曼殊仕女詩與仕女畫傷情憂生的禪佛境界

第五章 蘇曼殊的畫學思想 
一、對南北宗的態度
二、對文人畫末流的抵制
三、在「似」與「不似」之間
四、從「我自用我法」到「余畫本無成法」

結語

附錄一 人生不幸,文章大幸—與梁錫華先生商榷
附錄二 蘇曼殊繪畫年譜
附錄三 蘇曼殊繪畫概貌
參考書目
後記

蘇曼殊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只有註冊並且購買過商品的顧客才能撰寫評價。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