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中一座島:築堤逐水、徵土爭權,社子島開發與臺灣的都巿計劃

NT$600

庫存量: 2 件庫存

內容簡介


外界看來破敗、待開發的社子島,有著你所不知道的面貌
豐富文化、聚落人情、河岸水路、小農耕作
從社子島開發案思考:臺灣需要什麼樣的都市計畫?
  社子島,是臺北市一方特殊的區域。南面淡水河,遠眺蘆洲;北面基隆河,對望關渡,這裡曾是大臺北地區重要的蔬菜產地,一條主幹道通往臺北市中心。社子島掛著首都的門牌,但又如都市的異地,保有農田、水道、船屋、工廠、宮廟與低矮失修的房屋。對許多人來說,社子島一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位於兩河間沙洲,社子島被劃作不宜高強度開發的「洪泛區」,一九七○年以來的「禁限建」政策,使居民無法自由修繕或增改建房屋,愈發破落的建築,激起的是更積極的改變呼聲,然而「發展」在每個人心中有不同的樣貌。五十年來輪番上任的政治人物提出各種開發計畫,從「色情專業區」、「海上遊樂區」、「河濱之春」、「臺北曼哈頓」到「生態社子島」計畫,無一不是將這片首都僅餘超過三百公頃的土地極盡經濟利用,而忽視了在地居民、地方文化與自然環境條件。
  看似「亟待開發」的社子島,實際上有著豐富深厚的獨特紋理:元宵弄土地公、祖公會、流水神像、小農耕作、寮子共餐、鄰里關照網絡、河濱船屋等,都是都市人稱羨的現在進行式。
  都市計畫有除舊布新,全面夷平之外的做法。保留文化底蘊與地方紋理,更有助於創造空間、自然與人的和諧關係。透過社子島的案例,也能進一步討論:公民參與的都市計畫、多元共榮的開發想像、考量承洪韌性及生態系服務的建設、區段徵收之外的土地開發工具,以及,我們希望有怎樣的居住生活?
  本書最後,以空間規劃專業,拆解社子島開發問題,並且列舉國外案例作為參照,期望能擴大對於「發展」的想像,並思考:臺灣需要什麼樣的都市計畫?
專文推薦
  都市規劃的多元可能,社子島的一課/陳亮全(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退休教授)
  邊界以外,都市未達──都市島的再領域化想像及掙扎/康旻杰(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好評推薦(依姓名筆畫順序)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
  杜文苓/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特聘教授兼任永續創新民主研究中心主任
  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陳明章/音樂創作人
  陳信聰/公視新聞部製作人
  曾光宗/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
  詹順貴/環境律師
  戴秀雄/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副教授
  空城現場
  環境法律人協會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OURs都市改革組織

作者簡介


廖桂賢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並擔任臺灣河溪網協會理事長。研究探討人地關係,聚焦承洪韌性、自然解方、藍綠基盤、生態系服務、河川復育等。自二○一四年開始關注社子島發展議題,創立「專業者關注社子島陣線」。中文文章散見各報章雜誌與網路傳媒,著有《好城市:綠設計,慢哲學,啟動未來城市整建計畫》。
張式慧
  二〇二〇年十月參與聚落走讀初至社子島,其後鍾情於傾聽、觀察、探尋社子島的都市聚落生活、一窺其中的人與生物綿延的生命史。與居民一同重塑都市人與自然的連結,並嘗試以「社子島小雨蛙工作站」記錄與修復社子島的農業生態系。
柳志昀
  半個社子島人,臺大城鄉所研究生,關注建築與都市等空間規劃相關議題。二〇一七年起以不同視角回到島上重新理解聚落生活、關注發展議題動向,至今持續藉由不同途徑投入各種與島有關的行動中。
徐孟平
  現職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無憂無慮長大的都市小孩在陰錯陽差間加入非營利組織,開始思考城市發展及開發建設的不同面向與原居民間的互動關係,並意識到土地徵收的浮濫。以民間團體的角色為個案盡綿薄之力,希望人與人、人與土地的感情不再因開發而撕裂。

目錄


【推薦序】  都市規劃的多元可能,社子島的一課/陳亮全(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退休教授)
【推薦序】  邊界以外,都市未達──都市島的再領域化想像及掙扎/康旻杰(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主編序】  順河而下,看見一座島/廖桂賢(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
第一部  都市計畫下的社子島紛擾與自救
1.都市防洪犧牲社子島
防洪圍水,社子島成為「堤外」
防洪禁限建,社子島化為紓解都市水患的洪泛區
排除在都市之外,社子島的產業與「違章」
爭取解禁,戒嚴時期上街頭
未竟的都市藍圖,社子島邁向高強度開發

2.失速的「生態社子島」列車
居民自決投票「i-Voting」,認知與數位落差下揭開序曲
失速的審議
地方官員施壓,主要計畫有條件通過
爭議未決下環評程序啟動
倉促而行埋下抗爭伏筆

3.阻擋以開發為名的列車
擴大對立戰場
監察院糾正社子島開發,專家學者來相挺
徒具虛名的「公共參與」

第二部 社子島空間與人
1.空間、族群、遷移史 

分離—聚合—分離的一座島
漂浮不定的邊界──沙洲
沙洲的聚合──葫蘆島
再度分離
聚落空間與豐富的生活記憶
「以前哪有社子島人?那是你們臺北人給我們取的。」
沙洲的起點、貿易的樞紐──溪洲底
家族共榮的頂庄與下庄──溪砂尾
沙線上的共享──浮汕(浮線、中洲埔)
農業地景上的島──浮洲
社子島空間變革大事記

2.社子島時區裡的認同與信仰
認同過程的空間變革,聚落內的自我認同
在儀式過程中從移民變成居民
唐山過臺灣,串連臺北盆地的祖公會
島上長出的信仰文化
守護沙洲的神祇──土地神、水神
漂流、安置的神祇
穩定聚落的神祇──聚落的信仰中心
其他獨特的在地信仰
社子島時區祭祀時間表
【圖輯】弄土地公、坤天亭五日五期醮

第三部 吾水吾土的記憶,社子島的水與生態
1.水的記憶 

兩河之濱
河道圳溝
與水共生

2.濱水生活 
船屋
溼地營造與捕蟹人

3.浮汕的變遷 
李復發號的故事

4.多元的農業生態 
【圖輯】一九六○年代社子島農耕景象與濱水生活
【特輯】社子島國寶畫家洪曜平

第四部 庇護與熟悉的所在──未失根的都會聚落
1.社子島「天然長照村」

「菜寮」──從茶桌仔、共餐到公眾參與的議事空間

2.為家園站崗的柑仔店 

3.上工上課快食族 
阿娟米粉湯
拖板車上的海院食堂

第五部 社子島的產業
1.農業產銷 

臺北批發市場中的外縣市蔬菜量逐年升高
臺北傳統市場的蔬果銷售量減少
行口運銷
契約農業
鄰里間的農田

2.社子島農業的重要性 
提供臺北市相當比重的葉菜花菜產量
社子島為臺北市難得的葉菜良田
新鮮蔬菜供給熟客與餐廳
危機下社子島蔬菜的重要性
為臺北市留下生生不息的農地

3.城市的後臺 
都市中的「鐵皮屋」作為與時代並進的百業起家地
社子島小型製造業的合作關係
都市的多樣需求需要在地小型製造業來回應
有苦難言的社子島工廠經營者
經濟發展與半世紀的水
都市的新陳代謝

第六部  從空間規劃專業,拆解社子島開發問題
1.「開發」,真的能解決社子島的困境?
議題被過度簡化,難以解決問題
開發就是房地產開發?
釐清問題,才能找到解方
環境改造,而非盲目整體開發

2.「生態社子島」前,先參考西雅圖前車之鑑
鳥籠式的民主、形式上的居民參與
令人無力的陳情機制
被濫用的公民參與

3.不專業、不生態、不永續的「生態社子島」 
不應無視聚落紋理, 珍.雅各的反思
人定勝天的「生態社子島」
因應氣候變遷,社子島是天然冷島
都市計畫人口超越總人口的荒謬亂象

4. 區段徵收的陷阱 
「一坪換一坪」的謊言
違憲的制度設計,航空城也遭殃
押寶未來──扭曲的補償與安置

5.面對氣候變遷依然故我,強化防洪與老天對賭 
忽略氣候變遷的不確定性
防洪是保護居民,還是土地開發?
給水空間,德國荷蘭有例可循

6.社子島需要什麼樣的都市計畫? 
公民參與:用耐心和時間重建信任、建立夥伴關係
規劃方向:尊重現有聚落紋理、維持低度土地使用
水患治理:培養承洪韌性與洪水共存
【結語】  開發的正義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只有註冊並且購買過商品的顧客才能撰寫評價。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