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老居民的生活美術,到清季富紳的附庸風雅,時代巨變後的美術視野,逐一論述文化啟蒙與美術運動,戰後畫壇的權力易位,歐風美術的衝擊、鄉土運動的反撲,並且探討新生代無禁忌的前衛派。
本書是台灣美術的入門書,跳脫艱深單調的理論術語,並藉著貫穿各時代的思考模式,讓讀者親炙多元並存的台灣美術。
得獎紀錄
◆行政院新聞局第十五次推介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李欽賢
一九四五年生,台北市人,畢業於國立台灣藝專。曾任淡水藝文中心諮詢委員、台北市立美術館審議委員、台灣筆會理事、台灣省文化處諮詢委員及專業畫家,並曾舉辦多次個人畫展。
主要著作有《台灣美術歷程》(自立晚報)、《國民美學》(草根出版社)、《台灣美術閱覽》、《台灣古老火車站》、《台灣火車知性之旅》(玉山社出版)、《黃土水傳》(台灣省文獻會)、《台灣人文風景100點》(時報出版)、《大地、牧歌、黃土水》、《色彩、和諧、廖繼長》、《氣質、獨活、郭柏川》、《高彩、智性、李石樵》(雄獅美術)等。
◆行政院新聞局第十五次推介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自序 李欽賢
長期以來思考台灣美術,一直試著問台灣美術的精神內涵在哪裡?
其實,台灣美術史至今仍止於傳記整理的基礎研究,尚未進入涵蓋一個世代諸作品發生史的解明,本書是貫穿各時代的初步思考,試圖將創作者本身極少意識到的環境理念,詳加闡釋。
台灣文化精神的傳承,常見每隔一代思潮頓成斷層,原因是改朝換代間,新統治者總是刻意模糊我們的歷史記憶,甚至千方百計突顯歷史的假象。例如台陽美術協會為配合戰後政局,有意無意發表了一份反日、反「帝展」的宣言,害得後來美術史文獻研究陷在這個節骨眼裡大作文章。
二○年代台灣少年家魚貫負笈東瀛學畫,比之八○年代又一批新科班出身的台灣青年留學歐美,其差異文化衝擊的同質性與差異性在哪裡?到底衝擊力有多大?本書之所以採史的觀照,旨在探索什麼樣的時代產生了什麼樣的美術,是乃文化史的觀點,當然也便於概略閱覽。
只要對歷史稍具瞭解的人都能讀懂它,那才不悖離筆者的原意。期使大家進入台灣美術的領域,並沒有外行、內行之分,並且毫無困難。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