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朗的靈魂:革命、反美、神權政府,1979年後伊朗知識份子的掙扎與奮鬥

NT$810

庫存量: 2 件庫存

內容簡介


伊朗,曾經的波斯霸主、伊斯蘭世界中心,

近年卻被指控為宗教狂熱、恐怖主義的溫床。

1979年革命後,從世俗政府走向神權統治,從親美走向反美,
近年更因核協議與勢力擴張受國際關注,
究竟伊朗人民在想什麼,又真的想往哪裡去?

1979年伊朗發生一場史無前例的革命,一夕之間從親美的世俗國家變身成西方國家眼中保守封閉、宗教狂熱、恐怖主義的溫床。有人說,這是美國刻意操弄的刻板印象,但為何伊朗國內卻有許多不滿的聲音?本書作者親訪伊朗的知識份子與異議人士,重述伊朗革命後四十年的歷史。帶領讀者一起探索,這些宗教思想家、政治人物、文人、記者、社會運動份子和一般民眾,用盡全力思索,不顧一切奮力與自身政府對抗,究竟是為了換來一個怎樣的未來?

◎伊朗專家陳立樵(輔大歷史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崔進揆(中興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專文介紹伊朗政治制度與美伊關係二十年

◎《我們最幸福》作者芭芭拉‧德米克、《紐約時報》傳奇書評人角谷美智子盛讚

◇伊朗如何從親美到反美?

伊朗曾是中東最西化、親美的國家,但在開放自由的表象背後,卻是英美的政治干預與經濟剝削,當伊朗人過著貧苦的生活。為了趕走外來勢力、改變國家,1979年爆發了伊斯蘭革命,推翻親美的巴勒維王朝,極度反美的領導人何梅尼上台。不久,發生了美國大使館人質事件使美國與伊朗正式決裂,伊朗就此走向國際孤立,經濟封鎖之路。

◇神的統治之下為何不是樂土?

1979年伊朗革命後,建立起現代世界罕見的神權國家。以伊斯蘭教士為主的「法基赫」成為世俗政府背後的決策力量。在他們的主導下,一度男性必須蓄鬍來證明自己的信仰,女性則都得戴上頭巾,革命前的比基尼海灘已成遙遠的過去。社會杜絕來自西方娛樂,年輕男女並肩而行就可能遭遇盤問。此外,1980年代起伊朗更多次投入戰局,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讓伊朗青年在伊拉克前線流乾了鮮血,經濟也走向混亂局面。

◇天堂在哪裡?

面對國際的孤立、經濟的困境,有人認為伊朗若要晉身為已開發國家必須採納西方價值,但西方文化中的自由,與伊斯蘭傳統要求信眾的克制,似乎又背道而馳。對政府的不滿、該選擇哪條路線前進,都是伊朗知識分子不斷苦思的問題。雖然,他們自認「沒有任何人試圖推翻伊斯蘭共和國」,但伊朗政府卻以反美為武器對這些「異議分子」監視、盤查、拷問,或以通敵罪名入獄。而這些異議分子確實也受到以美國為主的國際社會支持,外界以聲援他們來打擊伊朗政府。可以說,不論革命前或革命後,伊朗仍無法擺脫美國的影響。

本書將以這些「異議分子」為主角,重看伊朗近40年的歷史,深入了解伊朗人所追求的未來究竟是什麼。這不只是他們的個人故事,更是一個國家及其人民努力尋求改變的過程。今日的伊朗也許不是個快樂的天堂,但那些為了國家努力的個人,卻值得我們致以敬意。

◎專業好評(依姓氏筆畫排序)

陳立樵     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崔進揆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主任

張育軒     說說伊朗創辦人

莊德仁     北市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台師大歷史所博士

蔡依橙     陪你看國際新聞 創辦人

蔡源林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各方讚譽

凡是把伊朗想成鐵板一塊的人,都應該閱讀這本書,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到令人恐懼的諷刺漫畫背後的世界。這是部審慎報導的思想史,但不只如此。席科爾無懼於描述革命共和國的殘暴,而最重要的是,整本書透顯出知識分子的熱情與承諾所散發的光芒。──芭芭拉‧德米克,《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作者

席科爾描述的伊朗故事令人精神為之一振,但對我們來說,這當中也蘊含著警告:不要踐踏這片土地,等待來春降臨之時,你將無力阻擋新生的力量。──《新共和》

席科爾窺視這個維持了數十年的複雜神權政治體制「黑箱」,她的作品必將引起各界的熱烈討論。──紐約文化網站「風味線」

一部介紹伊朗文化與伊朗知識分子的作品,伊朗知識分子敢於對伊斯蘭共和國統治者做出意識形態挑戰,整個過程令人毛骨悚然。──上架提示出版社書評

揭露事實,而這些事實往往令人感到震驚……作者記錄了當局血腥鎮壓與民眾奮勇抵抗的真相,發人深省。──《科克斯書評》

這部令人身歷其境的思想史……提供了理解過去四十年伊朗政治思想的堅實基礎,正是這些政治思想在伊朗這個複雜而迷人的國度激起了各式各樣的政治行動。    ──《出版者週刊》

這是首度有作品將焦點放在統治者以外的個人身上,這些焦慮而充滿決心的知識分子試圖推動政治變革,甚至連他們自己也被改變,他們最渴望的是恢復與保存伊朗的尊嚴,還有他們自己的。──阿扎爾‧納菲西,《在德黑蘭讀羅莉塔》與《想像的共和國》作者。

作者簡介


畢業於布朗大學哲學系。現為美國記者,並在紐約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新聞學。2004年到伊朗旅行,因見證伊朗人對政府的不滿,開始書寫伊朗革命與人民尋求改變的努力過程。為《紐約客》(The New Yorker)、《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外交》(Foreign Affairs)、《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與其他出版品撰寫關於伊朗和美伊關係的報導。現居布魯克林。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只有註冊並且購買過商品的顧客才能撰寫評價。

購物車